解析:ALS病因不明、治疗难度大 生存寿命仅3~5年
ALS一旦发病,患者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逐步受到损伤,会逐步出现四肢、躯干、胸部腹部的肌肉无力和萎缩,像身体的某一部分被冻住一样,被台湾医学界称为“渐冻人症”。据估计,目前十万人中有2~4人患有ALS,虽然发病率比较低,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,目前被发现的ALS患者约有8万人。
目前,ALS的病因仍然是个谜,虽然有可能与遗传、药物使用(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有关)、苯等重金属的接触和感染、饮食(谷氨酸的摄入)等有关,但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。正因为病因不明,给治疗也带来很大难度。
治疗方面,目前只有一个能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,叫“力如太”,但这个药物不能逆转病情,只能延缓病情,而且每个病人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,延缓的时间一般就几个月,最多不超过两年。“关键是这个药物比较贵,也不能进入医保,患者每个月需要自费5千元左右购买药物,还要坚持服用至少一年以上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,”姚晓黎感慨,有相当多的病人吃了3个月,效果不明显,就放弃了治疗。
从1998年接触运动神经元病开始,姚晓黎15年接触了8000多个ALS病人,但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已经去世。她指出,ALS患者的生存寿命并不长,一般从确诊到死亡仅持续3~5年,有些比较严重的病人半年就去世了。但近年来最令人担忧的是,ALS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。以往,50岁以上男性是多发人群,但近年来小至17岁就发病的患者也有,30多岁的患者更是越来越多。